•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心闻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闻资讯 心闻资讯

解放军征兵加入心理检测 解决“谁能当兵”问题

信息来源: 济宁学院 发布日期: 2013-12-17浏览次数:

    由第四军医大学苗丹民、徐勇勇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历时19年完成《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标准试行以来,使我军新兵复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开辟了我军兵员选拔与评价新途径,成为国家兵役法规修订的重要科学依据

  心理伤减员并非危言耸听

  资料显示:2005年,第四军医大学在某试点地区抽检报名参军入伍人员2309名,最终确定不合格22人,占总检测人数的0.95%,其中3人可明确诊断为精神病,19名为精神障碍高危人群。

  2006年,某试点地区报考军校考生9192名,最终确定不适合军人职业者28人,占总检测人数的0.30%。

  这两组抽检数据表明,报名参军入伍人员心理素质总体较好,但个别考生有明显心理障碍或个性缺陷。苗丹民不无忧虑地说,“虽然试点数据显示不合格者仅为0.95%和0.30%,但是,心理问题事关战场成败,如果将这0.95%和0.30%放进部队,影响的将是战斗力和部队士气,在未来战场上,这组看似微不足道的数据甚至会影响到战争的胜败。”

  据外军报道,常规战争中,心理伤减员率占伤员总数的四分之一,预测未来高技术战争心理伤减员率可能增至三分之一。海湾战争中,美军战伤减员仅476人,而精神疾病伤员则有541人,数量上竟然超过了战伤减员。

  不言而喻,心理素质是军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效适应未来战场环境和紧张的军营生活。第四军医大学课题组完成的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提供了一整套有效、实用的工具和标准,为在源头上提高部队兵员的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

  “当然,军校招生心理检测‘不合格’,只是表明其不适合军人职业。”在向笔者介绍军人心理选拔系统的重要性时,苗丹民教授还特别强调了它的特殊性:该项心理检测完全从被测试者是否能够成为合格军人的角度出发。一些参加测试者即使不适合在部队发展,或许在其它行业会大有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检测是一种职业分配和人才选择的必要方式,是对人才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必要举措。

  解决“谁能当什么兵”,我们还有多远?

  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军事岗位划分越来越细致化和专业化,不同军事岗位对人的认知要求和差异逐渐加大。以美军为代表的西方军事强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军事人员优化分配探索。目前,美国军队243种工作岗位均设定了独立的心理学标准与相应的检测方法,成为世界各军事人员心理选拔效仿的样板。

  而在我国,由于以往的军人选拔标准缺少特殊岗位分类,致使一些特殊兵种岗位存在严重的人力、财力资源浪费现象。尤其是在飞行学员等特殊兵种,训练淘汰率高达30%,每年仅由此浪费的训练经费就高达6亿元人民币。对此,苗丹民和课题组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他们通过延续近50年对近百万名全国应征青年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质组学”由7类536项指标组成。随着人类步入21世纪,该“体质组学”也处于加速生长期,呈10年一个阶梯的变化规律。由此他们首次提出“代际变化”理论并应用于实践,为我国兵役法规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们还研究证实,在复杂人机系统中,空间认知加工和情境意识是影响作业绩效的决定性因素。根据该项发现和工作绩效评价理论,他们创建了士兵、初级军官,以及飞行、汽车驾驶、通信、电子对抗、领航、潜艇、潜水和导弹8个特殊兵种岗位工作绩效评价模型并运用于实践,累计为特殊兵种多输送优秀兵员23.8万。

  ——针对飞行员选拔这一重点课题,他们提出了军事飞行员的空间认知、速度估计、平衡、协调耦合、推理和编码的关键能力结构,研发了互动式心理选拔技术平台,通过对1700多名飞行学员选拔及分类有效性的追踪检验显示,成才率比90年代中期提高了12.4%,仅此一项,每年节约的飞行学员训练经费就高达2.5亿元。

  2011年1月,《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走下国家最高科技奖领奖台,笔者请苗丹民教授谈获奖感言,他的笑容却并不轻松:“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凝结着我们课题组成员的汗水,但目前只是初步回答了‘谁能当兵?’的问题,对于‘谁能当什么兵?’,我们还任重道远!”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