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心闻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闻资讯 心闻资讯

广告偷走你的心

信息来源: 济宁学院 发布日期: 2014-05-12浏览次数:

     世上最早的广告可谓是早些时候街头巷尾的吆喝声:萝卜赛梨嘞,不甜不要钱无论是在中国的菜场还是意大利的市集,精明的商人都懂得揣摩顾客的心理,把货品夸得质量好又便宜。今日随处可见的广告更是无奇不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富有创意的广告世界还和几位心理学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日广告的神奇效应。

  美国西北大学的沃尔特斯考特(Walter Dill Scott)是第一位将说服的概念引入到广告当中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只要对心理学的原理加以利用,人们那自以为傲的理性是很容易被说服从而变得顺从的。在他的《广告的原理和实践》一书中,有两个技巧被反复提及:直接的命令,也就是不断地向客户提出诸如请使用这个美妙的产品吧!这样的要求。另外就是以优惠券的形式对顾客施以小惠。

  而基于心理学中关于注意力的研究,他认为可以利用人们对广告的注意力来评定一个广告的优劣。广告里利用前后对比的形式也是因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提高人们对产品价值的关注,而反复出现的广告也会让人印象深刻。看来,脑白金的广告还真是继承了斯考特这位广告大师的衣钵呢!

  说到心理学家对广告行业的贡献,就不得不提及一位心理学家。他名叫华生(John Watson),是鼎鼎有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主张行为由奖励和惩罚的规则被塑造。华生提出,一个好的广告应当抓住人的三种情绪:爱,恐惧和愤怒。他认为,如果一个牙膏广告做得好,往往不是因为牙膏本身可以维护牙齿坚固,而是因为洁白的牙齿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性吸引力。同时,他还大力推广在广告界利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市场研究,例如利用人口普查的数据来定位潜在用户。此外,他还推崇名人效应,原因也出于情绪心理学:人们买产品并不因为他们爱产品,而是爱他们的偶像。

  在现代广告中,心理学因素利用三种技巧改变了人们的态度。

  首先,当信息来源于可靠的人或是有吸引力的人的时,人们的态度更容易被改变,用名人做广告就是这个原因。

  其次,人们更信服那些看上去不那么像广告的信息。想想那些越来越嚣张的软文植入性广告,来得不是没有道理。

  最后一个技巧就是巧打年龄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18岁到25岁的年轻人最容易被说服,而25岁以后的成人会变得更加固执难以改变。看看那些针对年轻人的啤酒和奢侈品广告,你就知道他们不仅想要吸引年轻人加入消费大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一辈子都成为品牌的忠实顾客。

  现在的广告中已经被心理学无孔不入地植入了各种概念。所以下次被广告俘虏的时候,不用为乖乖投降而苦恼:它可是真的很懂偷心的艺术呢! (转摘:心理咨询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