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心闻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闻资讯 国内心闻

心理疾患低龄化 吹散孩子轻生阴霾呼唤“阳光”教育

信息来源: 济宁学院 发布日期: 2011-10-14浏览次数:

    新华网上海10月13日电(记者俞菀、仇逸)近日,发生在上海、江西等省市的多起中小学生轻生事件震惊了社会。尽管学生自杀原因大多有待明确,但其折射出心理健康问题向中小学生这一低龄群体蔓延的趋势,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些让家长、社会心碎的悲剧,是什么让刚开始萌芽的鲜活生命戛然而止?专家呼吁,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需要家庭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形成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

  “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孩子轻生为哪般?

  10月9日凌晨,上海浦东新区云台路的一个居民小区内传出了噩耗。一名年仅11岁的男孩从该楼13层消防通道北侧窗户坠下,被发现时已经死亡。虽然孩子究竟因何走上绝路仍在进一步调查中,但邻居透露孩子在外面参加补习班挺多,经常很晚回家。

  就在2011年开学前一天,上海浦东一名女中学生将手机和书包等物品留在张杨路桃林公寓2号楼的楼顶,随后自杀身亡。

  “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这是9月20日江西九江市庐山区赛阳镇中心小学3名学生相约跳楼自杀的幸存者说出的心声。这段视频在网上被披露后,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学生、家长、学校对作业多少的问题说法不一,3名学生跳楼的真正原因一时很难确定,但这一事件暴露出学校教学、教育方法确实存在问题。

  网友听闻此类事件后一片唏嘘。天涯社区的“anice8888”说:“这些孩子是怎么了?中国年轻一代多是独生子女,因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如年长一辈。看来学校‘减负’、素质教育的功能还流于形式。”记者了解到,大多数人觉得孩子自杀的原因尽管复杂,但往往与心理压力和教育不当脱不了干系。

 压力重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高发

  专家表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现象已不容忽视。社会转型、竞争压力、父母过高期望、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差等原因,使中小学生发生心理疾患的人数出现增加趋势。

  《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提供的数据显示:1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厌学、焦虑、敌对、敏感、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屡见不鲜。

  上海市教委日前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中也提示,心理问题很可能影响学生安全。据统计,上海中小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年自杀死亡学生8人,初中学生2人,高中学生6人,比2009年增加2人。其中,因与家长发生争执或不满意家长教育方式而自杀的6人,因情感、学业压力等原因自杀的2人。

  上海市精神卫生科青少年室主任杜亚松表示,过去人们更多地关注老年人和农村人口的心理疾患,对城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认知度不高,目前正逐步引起重视。

  “孩子产生自杀的念头主要可以分为三方面原因:一是学习压力大,功课繁重;学校和教师过分看重排名、升学率,加重了孩子课业负担。二是家长对孩子不满意,急功近利的背后是无数的抱怨,以学习成绩论高低,产生很多负面情绪。三是孩子的应对方式存在问题。有困难不会解决,而是采取逃避甚至极端的方式。这一点将是我们心理卫生领域下一步工作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不仅是预防自杀,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应对。”杜亚松说。

  用健康教育理念滋润快乐童年

  很多家长呼吁学校必须把“减负”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孩子的大部分时间被题海作业所禁锢,不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但也有家长觉得,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下,学业压力和竞争焦虑很难消除,关键还得看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

  上海市卢湾区瞿溪路小学校长孙鸣军表示,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看到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老师和家长都非常痛心。“近几年来,我们努力营造‘赏识每一个孩子’的良好校园氛围,并尝试建设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不盲目拔高,也努力在学业水平和教育评价制度上更宽容和多元,就是希望学生能有学习的动力。”

  孙鸣军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点,学校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则,就是回归到不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给他们创造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

  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也绝非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对于孩子的生命教育也非常重要。上海市慈琰心理咨询工作室咨询师李晓林告诉记者,孩子因为年龄小,往往还不懂“自杀”意味着什么,家长应当注意时机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比如一起探讨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应当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固然重要,但人活着绝不只为学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

  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孙时进也表示,一个人童年的缺失会造成一辈子的遗憾,让孩子活得有“尊严”才是教育的最终意义。“我们往往把孩子自身成长的智慧给剥夺了,塞入很多无用的知识,这是可悲的。轻则会养成孩子的‘宅’心态,对什么事情都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不闻不问。重则导致心理疾患甚至厌世轻生。”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