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心理百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案例分析】心因性障碍(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信息来源: 济宁学院 发布日期: 2012-03-14浏览次数:

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治疗师:张亚林1

案例出处:《行为疗法》贵州教育出版社1

姓名:

性别:

年龄:241

教育程度:大学毕业生

社会经济地位:待分配

婚姻状况:未婚 1

外在表现:情绪激动、满脸泪涕1

表现出的问题:   

患者急性失眠,曾有一天痛哭流涕、几乎要去寻死。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患者系某大学毕业生,品学兼优。在全年级数百名学生当中,总评分名列前30名。按照当时规定,列总分前80名的同学经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学位,或分配工作时有选择留校和其他工作单位的优先权。    

按照毕业分配工作的程序,首先是选拔研究生,剩下的同学再参加工作分配。分配的原则是双向选择。由于供需见面的时间很短,为了工作有条不紊,事先公布了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人才要求,然后每位同学可选报一个单位,经学生处同意后即可供需见面,双方满意后即可签约。竞争是激烈的,如果选报单位不恰当,几乎来不及有第二次理想的选择。因而同学们有的暗中审时度势,有的相互商量切磋。力求尽量减少相互撞车。患者自然是被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但在正式录取通知下达之前,毕业分配工作就已开始。于是患者很紧张,担心万一未被录取为研究生,又失去了选择理想的工作单位的机会,心中犯难。患者即去校方要求参加毕业分配。答复是:若要参加毕业分配,必须退出研究生选拔,只能选择一方,以免录用冲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患者咬牙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参加毕业分配。

 何去何从,同学们似乎都是心中有数的。根据自己的情况,患者决定选报留校,并觉得很有把握。留校的条件要求比较高,成绩平平的同学自然是望而却步,另寻出路,患者和另外几名成绩优异的同学当然是众望所归,留校似乎非他们莫属,也没人敢与之竞争。志愿报上去了,学生处很快认可。患者十分高兴,被推荐人数和留校名额正相当,而且在这批被推荐的同学中,她的成绩仍然是名列前茅。供需见面安排在星期天晚上,同学们都很紧张,也很兴奋。梳妆打扮,穿上最得意的服装,去参加供需见面会。患者觉得胸有成竹,连见面的台词都想好了。供需见面并不神秘。桌子的一边坐着几位老师,其中一位老师拿着一摞表格,依次叫着名字,被叫着的同学走上前去回答一些问题,其余的同学都围在旁边观看。老师们的问题都十分简单,如是哪里人?”“为什么要留校?”“喜欢什么专业?”等。轮到患者了,自然也能对答如流。很快,留校同学的面谈结束了,老师们轻声嘀咕一阵,便宣布结果。意外的是,除了患者以外,全部通过面试。同学们欢呼雀跃,患者则呆若木鸡。老师们热情地安慰她:什么条件都不错,只是身材矮了一点,当大学老师嘛,仪表是相当重要的哟。只看见学生处某负责人带一位同学,补上了她的缺额。这位同学当然比她个儿高,但成绩总分却比她低得多。她眼前突然一片朦胧,记不清她是如何在同学们的劝慰帮助下回到寝室,也记不清她究竟说了什么或没说什么。躺在床上后,她才觉察到事情的严重性,止不住的眼泪夺眶而出,先是呜咽,接着就是抽泣,最后是嚎啕大哭,惊起诸位同学。虽然多方安慰,仍是通宵未眠。次日来看医生,情绪激动,诉说她的满腹愤懑。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①先前因素——出生山区,兄妹7人,家境贫寒,全家节衣缩食,供患者一人上大学。她深知上大学来之不易,发愤苦读,期望毕业后能有出息,也能为家里分忧,对毕业分配结果期望过高。

 ②促使因素——留校双向面谈后结果,因其个矮而未被录用。使其心理受到巨大冲击,形成精神创伤。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不详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患者出生在山区,兄妹7人,家境贫寒,为了供她上大学,一家人节衣缩食。她深知上大学来之不易,发愤读书,期望毕业后能有出息,也能为家里分忧。她哽咽着说:大学五年,别人看电影、逛马路、谈恋爱,我却坐在教室里学习,无论酷暑严冬……”突然,她挺起本来缩成一团的瘦弱的身躯,咆哮起来:老子要杀死她,她不要老子活,老子也不要她活!”满脸泪涕,双目怒睁,用拳头狠狠地在桌面上砸。

我们用同情的眼光看着她,任其发泄,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告诉她:她很累了要好好休息。完了,我们再商议对策。她同意了,服过15毫升10%的水合氯醛后,昏昏入睡。

第二次与医生会面时,患者已没有过分的激动,只是情绪低落。我们着手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第一步是分析评价刺激源。患者平素没有重大的躯体和精神疾病。这次突然出现一些症状,显然是一种应激障碍。应激障碍发生于严重的精神创伤之后。引起患者精神创伤的直接原因就是毕业分配问题,换句话说,患者的分配不如愿在她看来是一件异乎寻常的严重事件。如果能动摇或改变她对这件事的看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单刀直入,让她正视这一现实。充分讨论后,医患双方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既精神刺激主要是因为客观事件引起的,要改变目前的处境,首先得解决现实问题,既毕业分配问题。

患者的毕业分配去向目前至少还有如下几种可能性:(1)争取参加研究生的选拔;(2)如有机动的留校名额争取补额;(3)分配去其他较理想的单位;(4)服从分配,分到哪里去哪里。

如何选择呢?具体步骤是:(1)收集、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2)寻找一切可能得到的帮助;(3)改变原来的行动策略;(4)增强自信心。

 按照上述计划,得到了不少新的信息,如研究生的选拔已经结束,留校名额没有增补,×单位因交通阻隔未及时赶到供需见面会……经稍加分析后,患者觉得×单位值得考虑。进一步的信息是:患者可能会因为出生所在地人才匮乏而被分回原籍。根据行动步聚,她一改原来坐等花开的态度,主动出击,找学生处领导,找用人单位,不吵不闹,不急不躁,冷静地陈述自己的学业成绩、志愿及分配中的挫折。结果,校方和用人单位都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与帮助,使她如愿以偿。

 分配问题解决了,患者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接下来我们解决剩余的问题。患者问:剩余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告诉她,在毕业分配的问题上,每个同学都经历了一场考验。事实上并非每个同学都能分配到十分满意的工作单位,可为什么他们的情绪反应没有那么强烈呢?她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难为情地说:当时我是气糊涂了,想吵想骂想杀人,现在想起来也觉得不应该。于是,我们因势利导地说: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除了主要是由于客观刺激的缘故以外,也有自身主观的因素。不解决这个问题,就还留有病根。她也承认,虽然她分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去处,但毕竟不是愿望中的留校。于是,我们又拟定了下一步治疗原则:对于不能圆满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变通价值观念;其次是要学会应付技巧,良好的应付技巧能极大地减轻精神紧张,维护心理平衡;最后,还让她学会调节生活,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她带着我们布置的这些家庭作业,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