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心闻播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闻播报 心闻播报

心理专家:过于自我情绪冲动致校园犯罪

信息来源: 济宁学院 发布日期: 2013-04-19浏览次数:

       2013年4月17日晚,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职业工学院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一名大一新生因悲观厌世,无故刺伤该学院一名短期培训学员。

  复旦投毒案、南航研究生刺死舍友案,近日,多地接连发生类似校园犯罪案件。人们在为年轻生命的凋零错愕惋惜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天之骄子为何犯罪,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度思考。

  《法制日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和武伯欣教授,两人均为犯罪心理学知名专家。

  学生5月情绪波动大

  李玫瑾告诉记者,接连发生校园犯罪案件,可能与当前的时间段有关。目前,高校学生正面临考研或者找工作,难以选择以及找工作失利都会引发焦虑;加上现在正值春天,春天肝火旺盛,本来就是精神类疾病高发期,人遇到不快容易出现爆发性举动,做出让他人意想不到的事。

  “每年5月左右,也是学校学生自杀的高峰期。”李玫瑾提醒道,学校在这一期间一定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李玫瑾说,两类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即不喜欢运动和不爱与人交流的人,学校对这两类人应主动介入干预,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同时,多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寝室,走出学校开展活动,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释放压力。

  家长社会学校均有责

  武伯欣认为,校园犯罪案件多发,与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对此,家庭、社会、学校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庭方面,有一种家长是有能力不教,把教育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进行隔代教育,或者希望完全由学校承担,加上很多家庭为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还有一种家长是无能力教育,比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堪忧。

  社会方面,价值导向宣传不正常,嫌贫爱富、尊卑贵贱的不良思想延伸到校园,学生之间存在等级观念,矛盾普遍存在,为违法犯罪埋下隐患。

  学校方面,重视专业教育而缺乏道德教育,又不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虽然很多学校都挂了心理辅导室的牌子,但是教师能力水平有限,也没有积极开展相应工作。

  “在此背景下,一些在校学生情绪极易冲动,自我调控能力又差,丝毫没有利他性考虑,认为一切都是对方的错,由此引发违法犯罪。”武伯欣说,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他提出,当前,有关部门和学校要组织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比如对与相关校园犯罪案件有密切接触的学生,如同寝室室友等,进行追踪式心理疏导,以防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

  “在当前社会还普遍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看病的情况下,学校不应被动等待,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疏导。特别是发生案件后应大面积排查,避免出现负面诱导,导致类似案件接连发生。”武伯欣说。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