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新生专题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生专题 新生专题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及解决途径

信息来源: 济宁学院 发布日期: 2014-09-10浏览次数:

当又一届顺利升入大学的新同学怀着憧憬与欣喜,迎着羡慕与掌声踏进大学校门时,他们的大学生活便揭开了序幕,他们新的人生起点也由此开始。十数年寒窗苦读,一朝间梦想成真。初入象牙塔,开始面对全新的生活,同学们都会有一个心理适应期,这个适应期一般从新入学持续两个月左右。能否在这段时间内调整心态,尽快适应新环境,对于同学们的大一乃至整个四年大学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而心态的自我调整是关键所在。下面就影响新生心理的几个要素及其解决方法简单的介绍一下。

首先是时间上的宽裕。大学不比高中,文理课程样样俱全。大学的课程往往只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尤其是大一,一般只会设置一些基础课程,因此课余时间较之以前大大增加。高中三年同学们埋头苦读,充分利用了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高中生活在繁忙的同时又过得十分充实,强大的压力也让同学们无暇顾及其他,一心专攻学习,心理上不会或较少出现空白。进入大学后,没有新的目标同“考上大学”相衔接,紧绷的神经突然松懈,由于生活目标的暂时缺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心理上的意志盲区,面对充裕的闲暇时间手足无措,生活也随之渐趋散漫,甚至产生生活信念的危机。这就是当今大学生口中流行的“郁闷”、“空虚”、“无聊”的成因所在。

解决方法:对闲暇时间科学支配,充分利用,时间多是一种优势,及早调整心态,就比其他同学争取了主动权;如果不知道课外该干些什么,就向自己的老乡、师兄师姐以及老师请教,这样就会比自己摸索节省很多时间;基础是最重要的,利用课余时间打好基础,为更专业的学习做准备;此外,多参加一些公益性、竞赛性、服务性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当务之急是尽早制定自己的计划,短期的、长期的,知道自己应该为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而奋斗,这是最重要的。

其次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大学生的来源地很广,大部分同学的家离学校较远,有的同学是第一次出远门,乍离父母亲人,短时间内思乡情绪浓烈,难以安心学习。还有的同学是第一次住校,由于以前较多依赖父母,现在突然失去生活帮手,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独立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新生个人处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的包围中,在语言上、习惯上、甚至风俗上又存在客观的差别,这时候部分同学会难以面对,甚至产生排斥情绪。这种情况下,适应能力不强的同学会出现焦虑、压抑、厌恶、孤独感,严重阻碍了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有些贫困生面对城市的面貌和生活,会产生自卑感和危机感。

解决方法:多和新同学交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心里有什么郁结的问题向辅导员求助;有困难向同宿舍的同学寻求帮助,不要羞于启齿;和老同学保持联系,互相了解一下现状;经常和家里通电话,告诉父母一切都好,不能让父母再为自己担心。对于贫困生,国家和学校都有相关政策保证其顺利在校读书,就学校来说,有奖学金、助学金,还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国家为贫困生提供助学贷款,因此家境较为贫困的同学大可不必为此担忧。

再次,部分同学走入对录取专业的认识误区。这部分同学虽然在填报志愿时接受了调剂录取,但对所调剂专业并不感兴趣,认为这种专业没有前途。由于家庭、年龄等现实原因,勉强来学校报到,从一开始就比其他同学少了一分向往,在以后的学习中缺乏动力,勉强应付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同学报考前对所选专业并不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发现自己对这种专业不太感兴趣,懊悔当初的选择,认为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学也无用,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解决方法:向辅导员咨询一下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就业状况,减轻压力;任何专业只要有真才实学,不愁英雄无用武之地,既来之,则安之,卸下思想包袱;古语说“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应该知道无论做什么学问,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有所成就;任何兴趣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就失去斗志;认识到自己考入大学是多么幸运,很多人因为成绩、家境等原因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较之他们,自己已经取得了成功,没有理由不去回报给予自己机会的父母、老师和学校。

另外,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出现偏差。考入大学,证实了自己的实力确实比较强,固然值得高兴,但不能就此认为自己成了天之骄子,就目空一切起来。高考更多的是考察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是验证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比较强而已。生活中除了学习能力外,还需要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实践能力等,这些需要全面发展,因此决不能因为自己的某一方面而飘飘然。相反,有的同学又过分的把大学看成是强手云集地,一旦他们在大学中成绩暂时不理想,就认为自己失去了高中时的强势地位,风光不再,自尊心受到打击,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

解决方法:认清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大学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不再仅仅是社会的宠儿;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存在很大差别,如果学习不得法,优势也会变成劣势;认识到任何阶段的学习都是竞争性的,分数固然会有高低之分,但它不是个人能力的判断标准;给自己重新定位,一切从零开始。

再者,对新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在高中,老师多实行课堂教学,大家也早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大学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除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实习、社会调查、学术演讲、社会实践、以及公益服务更多方面。但是很多同学认识不到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脱离课堂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同时,大学学习更强调自主性,但是很多的同学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便不知所措,面对陌生的知识无所适从,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

解决方式:向朋友或老师咨询,找出大学与高中的教学差别,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大学多实行大班授课,如果有问题不能当堂提出,课下要及时请教老师;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还是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减少对影响学习的活动的依赖性;多参加一些诸如实习、实践等课外学习活动,培养能力,拓宽知识面;正确对待各类证书考试,学好本专业才是根本。

最后,人际关系的困扰。大学生的心理渐趋成熟,独立意识增强。如果同学们对这种变化缺乏了解,处理不当,往往会使自己的性格趋于偏激,难以控制。同宿舍、同班级的同学在性格上会有很大迥异,如果人人以自我为中心,理所当然的会出现矛盾冲突,这时候若不冷静分析,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冲突加剧或者打“冷战”,这都不利于集体的团结。有的同学受一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即“在大学里人际关系冷漠,同学关系难处,不比高中时人心单纯,容易交往”。这种说法曾流行一时,给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带来困惑。其实这种说法只看到了表面,颇具片面性。

高中及以前,同学们有些问题可以笼统地达成一致,缺少主见,把生活的精力全都用在了学习上。而大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正处于心理转型期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会把用在学习上的精力分散一部分出来探求其它的更加成熟的问题,因此同学之间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会出现观点的碰撞,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的冲突,这些都是正常的。而大学生具有的独立意识、自我主义让自己忽视或不屑于去平息、去化解这些矛盾,把自己逼入固执的死角,加重对对方的误解。因此,同学之间应加强沟通和了解,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多进行换位思考,少一些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理性的处理同学关系,对他人、对集体不要漠不关心,多一些大学生的成熟和睿智。恋爱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有时候也对新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的同学谈恋爱,可能很看重两人世界,忽视了和普通朋友的接触。两人过分亲密的同时,无形中对他人形成了排斥氛围,束缚了自己交往的范围。所以,同学们应该恰当处理爱情和友情的关系,不可偏废其一。

总之,新同学初来乍到,除了升学的兴奋之外,一定还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很多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回避,及时和老师沟通,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多虚心请教,寻求帮助,使自己愉快、健康、顺利地读过四年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