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复习了很久的专业课考了还不错的成绩,你正暗自高兴,却听到朋友说:“这门专业课复习了好久也没拿到满分,唉!”;正值五一假期,你觉得景点人多选择了宅在家里。但看到朋友圈中的旅途美照,你越发觉得自己也该出去转转;周末,你刚想打开游戏好好放松一下,却不经意看到朋友刚刚给你发来的日常:“坚持真的有用!今天雅思阅读终于达到8.5了!虽然才是第一次,但是我好开心!”为朋友开心是真的,你拿着手机的手微微颤抖也是真的。此时的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已经被同辈压力束缚住了手脚呢?人类是群居动物,有如对友谊和归属感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本能,从而会与他人有社交互动。在社交互动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将自己与群体中其他个体进行比较。而与周围年龄、社会地位、兴趣爱好相仿的人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压力,被称为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纵观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青少年最容易受到同辈压力的影响。同辈压力常常是隐形的,在你意识到它之前,它已经悄悄地改变了你的行为。
一、为什么会产生同辈压力:群体社会化理论
回想我们的成长经历,从儿童成长到青少年,我们的生活重心也逐渐从家庭转变到学校。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与同龄人的密切交往变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学校学习还是课后娱乐,甚至饮食起居,多数青少年都是和同伴共同度过的。相比于家长和老师,青少年往往更倾向于与朋友交流倾诉学习中产生烦恼。此时,朋友是接触最多、社交最多的一种关系。可以说,同伴是青少年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对象。由于相对固定的交往模式,同学之间形成不同层面的小圈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规范。为了寻求关系和群体认同,小群体内的不同个体都要说相似的话、做类似的事,才不至受到忽视和排挤。
当个体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不一致时,群体的同化作用就导致了同辈压力。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青少年不得不主动接受来自同辈的影响和压力。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同辈压力产生的机理也是类似的。
二、同辈压力的影响
说到同辈压力,我们立刻就能联想到它消极的一面。然而事实上,不止如此,同辈压力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同辈压力能够为个体带来积极的影响,类似于常说的俗语:“近朱者赤”。研究表明,同辈压力可以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小朋友可以自由做出选择:是现在就吃,但只能吃到一个棉花糖,还是等待一会再吃,但是可以吃到两个棉花糖?所有研究者将小朋友们分配到两个组:其中一组小朋友被告知和ta同组的小朋友都立刻吃了一个棉花糖,而另一组小朋友则被告知和ta同组的小朋友都乖乖等待并吃上了两个棉花糖。
研究结果发现,当儿童认为和自己一组的小朋友都进行了等待时,他们等待的时间更长,这表明他们表现出了更高的自我控制能力。生活中同样也有类似的“同辈压力带来积极影响”的证据。Braham等人发现,“取得好成绩”是同辈压力最大的三个来源之一。因此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同辈压力会提升个体的努力水平,使得个体取得更高的学业成绩。看到努力、优秀且持续闪闪发光的朋友们,还怎么好意思躺平呢~
三、如何应对同辈压力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遭遇同辈压力时,身为个体容易迷失其中,很可能在意识到同辈压力的存在之前就已经受其影响。通过回想的方式,帮助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客观审视事件本身,认识同辈压力发生的情境,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识别同辈压力的出现。
除此之外,在复盘过程中还可以练习应对技巧。在不好意思直接拒绝的情况下,委婉拒绝或是幽默回应都是不错的选择,在不伤害朋友的前提下让对方了解到你的想法。
感受到同辈压力时,不妨先冷静一下,想一想: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有些同辈压力来得比较直观,比如饮酒。你喝酒是因为喜欢麦芽的醇香和它在口中丰富的层次,还是只是由于不堪朋友们一次又一次的劝说?在明确自己的需求后,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还有些同辈压力存在于无形之中。有的人在舒服地躺平,有的人在埋头卷竞赛和保研,还有的人已经拿到了大厂的offer。看到他人的成就难免心生羡慕,但更重要的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假如你想在科研道路上做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明星,又何必在意朋友圈一个接一个的大厂offer?不必过于依赖外界的评价体系,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无疑是化解压力和焦虑的最好方法。相信复盘和反思过几个常见情境后,下一次在压力情景下你也有勇气对同辈压力说“不”啦!有时我们难免受限于自己的角色和视角,难以有效发现并通过上述三个方式抵抗外界同辈压力的影响。这时不如尝试向他人求助。让那些愿意倾听、愿意给予你帮助的人帮你了解自身的需求、挖掘自身的闪光点。毕竟,他人往往比自己更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求助的对象可以是家长、老师,他们能以过来人的角度点出问题的本质,让你豁然开朗;也可以是同学、伴侣,作为非常了解你的人,他们能站在局外人的视角发现你独特的优势,同时又能根据对你的了解帮你构建更强大的自我,抵御来自同龄人的压力。
请不必担心求助会给身边人带来麻烦。也许在求助和畅谈过后你会发现,不仅你的压力和焦虑得到了缓解,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而变得更加亲密了。
转载:京师心理大学堂